|
洋火原料廠舊址结果圖
小青磚外牆、弧拱門窗、歇山式屋頂、小青瓦鋪面……在十八梯鳳凰台四周,緊靠解放西路一棟3層的中西式修建必定會讓你面前一亮。日前,記者從渝中區獲悉,這是“落架大修”方法進行復建的中國洋火原料廠舊址,抗戰時期,由闻名的洋火大王劉鴻生創辦。這棟中西合璧的我市優秀歷史修建即將修繕完成,預計本年9月中旬投入利用。
這棟歷史修建暗地里有什麼故事?洋火大王劉鴻生又是誰?為何這棟修建還見証了20世紀50年月初我國報業的發展?記者帶你逐一刺探。
十八梯片區啟動革新時才發現
開車從南區路或中興路進入解放西路,路口處一棟民國風貌的青磚老樓在正在打造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內顯得恢弘大氣,與不遠處黃色外牆的百年法國領事館遙相呼應。
從外觀看,修建平面呈矩形,與下半城不少中西合璧的老修建風格类似。牆面帶有磚砌線腳裝飾的磚柱分列有致,與拱形券廊構成強烈的韻律感,小青瓦鋪面的歇山式屋頂又讓你感觉到中國傳統修建的四平八穩,整個修建反应了20世紀20年月到40年月重慶修建的特点風貌。項目建設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修建主體今朝已經完工,緊鎖的漆木大門內工人們正在進行內部裝修。
這棟名為洋火原料廠舊址的修建2016年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修建名錄。不過,它的發現卻是在十八梯片區啟動革新時。
2010年,十八梯片區啟動革新,住民們都陸續遷出。解放西路158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此前,它的最后一個“主人”是重慶金屬质料股分有限公司。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這棟修建雖然被不少破舊低矮的平房包圍,本身也很陳舊、破敗,不過修建的風格和規模顯得與眾分歧,是以引发重視。
曾經的洋火原料廠和《西南工人日報》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修建原為磚木結構,大約构筑於20世紀30年月,四面青磚砌成,沖天牌面無出檐,給人的感覺是高耸雄壯,有較高的修建藝術價值。
“修建重要經歷和見証了兩個首要時期,還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抗戰時期,劉鴻生曾在這裡創辦中國洋火原料廠,對大后方經濟發展和對支撑抗戰發揮了首要感化,也是近代民族資本發展史中同業合並的代表和重慶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証。
劉鴻生為浙江定海人,他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洋火大王”稱號。他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洋火工廠的創辦者,他的大中華洋火最強盛的時候資本總額達到了300多萬,成为了名副其實的洋火大王。
抗戰期間劉鴻生在重慶辦企業,為山城洋火業、毛紡織業做出凸起貢獻。據2014年7月28日重慶晚報《“洋火大王”劉鴻生隆替記》記載,劉台中借錢,鴻生在重慶籌辦洋火廠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在西部地區發展毛紡織業的可行性。市場上紗價昂貴,當時國內不少紗廠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一時無法開工。於是他操纵四川樂山一帶出產的羊毛,在重慶李家沱建廠。不久,一座廠房高峻、設備現代、以“中國”二字冠名的“中國毛紡織廠”巍然耸立,至今為李家沱人津津樂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棟修建還見証了20世紀50年月中國報業的發展。項目業主标的目的記者介紹,《西南工人日報》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主持的中共中心西南局與全國總工會西南辦事處支撑所辦,前身是《工人報》。1950年到1951年,西南工人日報社前后向中國洋火原料廠西南分公司、生記自主碾米廠和部门私家手中,購得這幢小樓的產權。
落架大修部门青磚來自原修建
修建修繕前部门門窗已缺失,修建部门立面后期被人為抹了抹灰層,掩蓋住了部门原貌修建立面信息。别的,由於歷經風雨,部门磚體風化嚴重,乃至消痔瘡茶,南立面部门牆體已損壞。記者從業主方傳過來的修繕前的照片中發現,當時修建的房蓋已被撤除,隻剩下較為殘破的附近青磚磚牆和磚柱。
由於天然和人為缘由損壞較為嚴重,考慮到平安等諸多身分,修建最終採用了“落架大修”方法進行復建。
據業主方介紹,洋火原料廠修繕時將殘留的附近青磚磚牆全数拆卸,不僅將磚塊上的灰砂剔鑿清算干淨,并且派專人按磚塊的尺寸、无缺水平、種類進行分揀,再分類編號堆放。最大限度地收受接管保留原本的青磚和其他修建质料,以便復建時利用。
由於撤除的青磚有損耗,無法滿足新建原規模修建的用量,是以必要採購部门標磚用於修建新建。以是,整棟构筑的用磚都颇有講究。據介紹,新購標磚採用水泥砂漿用於牆體內部砌筑,舊青磚用石灰砂漿重要砌筑修建牆體外側。
别的,在舊址原地依照設計利用原质料、原工藝按原樣復建。保留和優化原本的歷史界面,“優秀歷史修建修繕原則在於‘不改變原狀’。”業主方相關負責人暗示,施工過程中,嚴格依照設計请求、按圖施工的同時,還嚴格遵守修建原本的形制、做法,特別重視旧址、遺構的重復勘測。
據悉,洋火原料廠舊址預計本年9月中旬投入利用,前期為十八梯傳統風貌協調區項目标體驗中间。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道 部门圖片受訪者供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