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個村走出66名博士 瀏陽博士村群“教育秘訣”探尋

[複製鏈接]

2349

主題

2349

帖子

7089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708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7-18 18:45: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6月2日,瀏陽市龍伏鎮焦橋村,博士焦解歌帶頭捐钱籌資建成的焦解歌但愿學校。 王文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曹輝 王文

瀏陽市素有東、南、西、北區之分,並有“東區出蠻扮、南區出煤炭、西區出小旦、北區出書擔”之說。一向以來,該市北區就有無論貧富,以培養后代讀書為榮的傳統。

新中國建立以來,位於該市北區的淳口鎮楊柳村,沙市鎮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石柱峰村分別走出了大學本科生294名、650名、260名、300名,此中,楊柳村博士16名、秧田村博士26名、焦橋村和石柱峰村分別有博士13名和11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群。

2019年高考绩績日前揭曉,這4個博士村再次展现出強大的實力。开端統計顯示,4個村76名考生參生髮治療,加高考,65人上了本科線。

秧田村 注意榮譽和儀式感

這個博士村群事实有什麼“教诲秘訣”?近日,記者走進這裡探尋此中的谜底。

記者來到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村落恰如其名,村道兩旁稻禾蔥蘢綠意一片。沿著村口的水泥馬路往村部走,記者当即被一壁兩層樓高的博士牆所吸引。

牆上展现村落迄今為止走出的26名博士信息,他們就讀過的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名赫然在目。在博士們的頭像上面,是用博士帽裝飾的大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孕育美德”,“勤耕重教,耕讀傳承”。這面村民們引以為豪的博士牆,見証了一個平凡的村落一批批農村孩子通過讀書改變了各自的命運。

離博士牆不遠處,一座頗具特点的耕讀文化館已經完工,館內分為家風文化展现區、鄉賢文化展现區和傳統文化體驗區三大板塊六個展區,走進館內就可以被濃厚的耕讀文化所吸引,它是瀏陽市独一的村級耕讀文化園。

若是沒有這面打眼的博士牆和這個耕讀文化園,秧田村實在是很不起眼的村落。

秧田村黨支部書記羅鵬說,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秧田村有800多個孩子考出了農村,此中包含26名博士和176名碩士。在羅鵬看來,博士是一種“文化資源”,在村裡設立博士牆,展现村裡的耕讀文化,就是通過樹立榜樣激勵村中孩子發憤讀書。

為了鼓勵小孩讀書,每一年高考绩績揭曉,村干部都會帶著獎勵金,去每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家裡道賀。近年,村裡將獎勵金提高到1000元,范圍也擴大了。博士家庭的門百家樂,前會貼上一個“書香家庭”的牌子,還會加送一塊“博士匾”。

村民屈偉員的女兒屈婷是博士牆上第一個女博士。2003年,屈婷考入南開大學,一向讀到了博士。畢業后,她成為一位大學教師。屈婷的家裡就有一塊“博士匾”,屈偉員將匾挂在客廳,進門即能看見。

楊柳村 好家風成绩博士村

楊柳村由原楊柳、東團、金黃三村合並而成,截至今朝,全村已走出16個博士生、33個碩士生、294個本科生。村支書坦言,獲得這一美譽離不開楊柳村杰出的家風家教。

走進淳口鎮楊柳村每戶農家,都能看到廳堂內懸挂著《朱子家訓》《忍字口訣》等墨寶,家家有家訓,戶戶都有“廳堂文化”,在全村家家戶戶張貼《鄉規民約》,在村居的外牆上張貼“廉、禮、儉、信、仁、誠”,提高群眾文明意識,增強文化傳承。設在楊柳村村部的文化館記錄著從村裡走出去的300多名大學生和碩士、博士生布景,講述著村裡品德榜样、文明家庭的故事,以無聲的動力、無言的激勵啟發孩童們孝怙恃、勤讀書、厚鄰裡,從優良家風中罗致養分和精華,培養品德意識、培养人格美德。

83歲的彭世雪白叟是地隧道道的農民,她的小兒子肖利民是同濟大學办理學博士生。彭世雪沒有讀過書,但她信赖,隻有讀書孩子才有前途,就算是討米,也不克不及讓兒子輟學。為了給兒子籌學費,彭世雪去15公裡外的東鄉去打柴,為此经常是清晨5時出發,晚上入夜才回家。孩子讀書回來都要上山打柴、扎掃把、干農活,從小就鍛煉了刻苦耐勞精力。

肖利民一家從曾祖父開始就傳承著“耕讀為本、慈悲為懷”的好家風。曾祖父肖仁谷為富不忘濟貧,有錢常助病弱,凡是有討米的臨門,一概錢米打發﹔祖父肖讓鳳秉持父德,晴耕雨讀,盡管家道富饶毫無少爺派頭,十分謙讓待人﹔父親肖陽春熱心公益事業,村裡修路修橋救濟貧困戶都是激昂大方解囊﹔年老肖仁樂在廣東創業,賺錢同樣不忘回報家鄉……

肖利民在江西等地搞實業做得很大,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他不忘為家鄉建設出錢着力。楊柳村新屋組修路捐12萬元,肖祠組修路捐20萬元,黃泥淖組修路捐11萬元,村飲用水工程捐10萬元,村學校維修捐10萬元等﹔2007年以來,楊柳村70歲以上白叟每一年春節慰問金500元以上,對因病、遭災的村民,肖利民都激昂大方幫助,被當地村民稱頌。

焦橋村 崇文重教有好傳統

126年前,瀏陽北鄉淳口人、舉人彭子銓賣掉祖宅及家中100多畝農田,聯合當地34名流紳創建了文光書院,完工當日,湖南巡撫吳大澂和湖北巡撫譚繼洵分別送來了“正誼明道”和“镕范文林”的賀匾。文光書院的創建故事至今傳為一段佳話。

而在瀏陽北鄉龍伏鎮焦橋村,一個現代版的“文光書院”故事正在演繹。該村的焦解歌但愿學校本来是焦氏宗祠,2004年,焦橋村與塅裡村並村,焦橋小學面臨撤銷。在此情況下,焦橋村博士、時任海南醫學院院長的焦解歌帶頭捐钱籌集資金80萬元,村組無償捐獻地皮20余畝,並發動当局和社會出資捐钱,共籌集資金398萬元建成为了現在的焦解歌但愿學校。今朝,這所小學有6個班近300名學生。焦橋村走出去的很多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曾在這所小學讀過書。

瞿志民的3個孩子都特別會讀書,二女兒瞿芳芳曾是上海生命科學院的博士,大女兒瞿芬芬和小兒子瞿攻都是碩士畢業,現在都畢業參加事情。瞿志民從小就注意孩子學習習慣的培养,他的3個孩子平時學習都很自覺,必定要做完功課才看電視。二女兒瞿芳芳聰明,剛考到瀏陽一中時,學號是16號,瞿志民晓得是按成績排學號后,回家后就跟瞿芳芳說:“班上還有不少成績比你好的,但愿你加油尽力。”瞿芳芳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排到了年級第一位。瞿志民一家愛讀書有傳統,上世紀70年月家庭條件欠好,可是瞿志民和他的5兄妹都讀完了高中,這在當時是很了不得的事。现在,瞿家6兄妹大师庭中的15個孩子,有14個讀了大學。

怙恃親從小帶孩子下地干農活,讓孩子體會到農民的艱辛,要想鯉魚跳龍門,隻有讀書台北票貼,一條路,上世紀八九十年月考大學在龍伏鎮焦橋村一帶蔚然成風。焦橋村村主任焦攀峰告訴記者,截至今朝,焦橋村出來的大學生有600多人,佔全村總生齿的七分之一,此中本科學歷260人,碩士钻研生103人,70后、80后博士13人。

石柱峰村 化工專家成為榜樣

石柱峰村是瀏陽市北鄉地區一個不起眼的村落,由於交通不便当,基礎條件后进,經濟欠發達,是省級貧困村。可是,這裡人杰地靈,學風濃厚。在這個5300余人的村落裡,本科以上學歷300余人,碩士20余人,博士11人。從這個貧困山村走出來一位享受國務院当局津貼的化工專家羅方承。

提起羅方承,村裡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紛紛稱贊:羅家的大兒子,那可真了不起!羅方承現年51歲,他本科就讀於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他不僅是柏岩村(現並入石柱峰村)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第一個碩士生和博士生。介紹自家孩子情況時,年過7旬的羅父滿臉笑脸,他說:“能把孩子培養出來,我和孩子媽媽內心都是很是骄傲的,我們為他感触驕傲。”

羅方承所获得的斐然成绩,離不開家裡人竭盡全力地培養。羅家5兄妹,羅方承排行老迈,下面還有4個mm。

要養育5個孩子,家裡的經濟負擔不輕,羅家兄妹打小要一邊學習一邊干農活。此中,羅方承和羅家大女兒學習成績尤為凸起。日子雖然貧苦,但羅家怙恃堅信,隻要把孩子培养出來,糊口必定會越來越好。

負擔5個孩子的學費,對彼時羅家來說,並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為了讓羅方承能夠繼續學習,羅家大女兒選擇把機會讓給哥哥,以減輕家裡的負擔。羅父羅母文化程度有限,但他們秉持著村裡的傳統信心,鼓勵孩子繼續把書念下去。

羅方承身上承載著全家人的但愿,也承載著村裡人對他的等待,在羅方承以前,石柱峰村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羅方承不負所望,從大學生到博士生,再到化工專家,科研成绩凸起,成为了村裡人教诲孩子的一個榜樣。羅方承沒有忘記培養他的鄉村,積極支撑家鄉各項建設,出資為村裡修路,資助貧困學生,獎勵考上大學的學生等,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專家解讀

瀏陽北鄉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

“在瀏陽北鄉出現的博士村群,與當地崇文重教的傳統不無關系。”文史專家、湖南省文史钻研館館員陳先樞說,瀏陽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宋代办署理學家楊時奠基了瀏陽文脈之基,中國現今保留最佳的文廟之一的瀏陽文廟也是瀏陽崇文重教的見証。

“位於沙市鎮的文光書院一度號稱瀏陽八大書院之首,書院教學不把學生束縛於制舉之業,而以造士育才為本。到現代,這種學風尤盛,以至瀏陽北鄉人材輩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就是龍伏鎮人。” 陳先樞說,現在,書院雖然沒有了,但還有學校,還有農家書屋。如秧田村,就有2所學校,1個很好的農家書屋。學校和農家書屋這個沒有圍牆的學校,為村裡青少年的成長和村域文化氣息的蘊涵,供给了不断的源泉。

瀏陽市委宣傳部門曾就博士村群現象展開過專題調研。該部門出具的調研報告指出:瀏陽北區人因濃厚的耕讀傳家風俗的影響,在瀏陽遭到鄉鄰尊敬,並成為學習榜样。由於資源相對缺少、經濟發展略微緩慢等缘由,瀏陽北區日漸形成为了崇尚讀書、尊敬讀書人的社會風氣,“砸鍋賣鐵也不窮教诲”成為北區人的一致態度,資助貧困學生讀書的氛圍相當濃厚,形成为了特点書香文化。這些都為博士村群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王文 收拾)

記者手記

不平的瀏陽北鄉人

王文

瀏陽博士村群的出現絕非偶尔,它是瀏陽北鄉“耕讀”文化所孕育出的豐碩功效。

走訪博士村的過程中,我想起了魯迅师长教师的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

在求學路上,北鄉學子始終以“讀書改變命運”為人生信條,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書寫著“鯉魚躍龍門”的故事。當他們获得乐成以后,也不忘回饋家鄉:捐資建學、修路修橋,改變家鄉面孔,開展經驗交换,分享學習技能,為后來者樹立榜樣。

在求學過程中,种田不单沒有成為莘莘學子躍出農門的阻力,反而成為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博士村群走出的許多博士,都有一段從小跟怙恃下地種田的經歷,通過种田從小鍛煉了刻苦耐勞的精力品質,加倍爱惜學習的機會,也成绩了當地獨有的“耕讀文化”。

在瀏陽北鄉,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博士村群,它也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鄉人繼續奮斗,寻求更夸姣的糊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全台室內設計網  

seo, 高雄當舖, 清潔公司, 系統家具, 團體服, 裝潢設計, 團體制服, 木工, 清潔公司, 設計師, 徵信社, 肉毒桿菌, 雷射, 翻譯, 整形, 室內設計公司, 消防檢修申報, 系統傢俱, 電波拉皮, 油漆, 堆高機訓練, 租車, 飲水機, 百家樂, 杏仁酸, 彰化當舖汽機車借款, 汐止汽車借款, 封口機, 贈品, 台中搬家公司, 植牙網 車輛服務網 旅行社服務網 當鋪服務網 裝飾設計服務網

GMT+8, 2024-9-20 00:23 , Processed in 4.70704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